跳转至

转变:从高中到大学

  显而易见的是,用一篇文章或是一份文档来讲清楚“大学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本文假定读者为刚高考完的高中生,并在此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对大学做一个基本的介绍,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初到福师大

  无论因何原因——你的高考是正常发挥、超常发挥或是遗憾落榜,只要你没有重头再来一年的勇气,当你收到录取通知时,你便将要成为一名“师大人”,或者说你将在这里度过至少四年的本科生活。

  在我初中、高中时,家长总会提到“考上大学就自由了”,我也就怀着这样的憧憬走进了师大的校门。然后在短短几个月内,我的对大学生活的幻想相继被打碎。学校的课程安排、管理体制等等,每一处或多或少都使人非常有吐槽的想法。在 2020 年之后,国内的大部分大学或多或少都加强了对校园和学生的管理,师大同样不会例外(只是没有某些学校那么夸张)。学校一边说各位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另一边把学生约束得越来越紧——晚自习、手机管理、十点半门禁…这无异于让我们戴着镣铐起舞。

  但无论如何,恭喜你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成为一名“大学生”。

课内,我要做什么?

  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是,大学的教室从不固定,但是我们也没有一些更好的高校那样能够自由选课。在你开学之后,可以通过 教务管理系统 查询自己四年的培养方案(入口:信息查询 - 学生学业情况查询)、这个学期的课程表。高中的学习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课程便能够顺利毕业,而本科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培养方案(如果你是大类录取,则是大类的培养方案 + 后面分流到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包含了你大学四年里所有的课程,只要你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学分——你便能够毕业并领取到本科学士的学位,真正能够称之为本科毕业生。听来是不是很简单?

  对于必修课,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份课程表。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都不大相同(有无期末考、有无期中考、开卷闭卷考、平时分占 20% 或占 50%、有无汇报占比),但只要你完成课程的要求并在期末时总评成绩到达 60 分,便能够获得这门课程所对应的学分。(学分有且仅有这一途径获得,而平时开玩笑说的加学分之类的,属于综合测评分数)

  对于通识教育选修课,规则同样如此,只是课程是由你自己选课。这一部分只需要在毕业前拿满要求的8学分(部分专业会要求不同模块的学分拿到多少)即可。课程并不会影响到你的绩点,详情请见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由学院在每个学期开设的(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根据每个专业而不同),供各位在一定范围内选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相同,这一部分只需要在毕业前拿满要求的学分数(要求每个专业不同,以培养方案为准)即可。然而,专业选修课会影响到你的绩点。

  总而言之,在课业范围内,大学对你唯一的要求是你需要在课程表上有课的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在考试的时间去完成考试,此外的时间都由你自由支配。

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

  根据前文,我们现在足够给学分下一个定义:学分是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考核后能获得的分数,每门课程的学分数视学校认为这门课的重要程度而不同。绩点也便由此而来:课程绩点=(课程最终得分(满分100)-50)/10,若课程不合格则绩点记为 0 。若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考核不合格,则你需要在下一学期期初参加补考,补考通过的话绩点记作 60 分,即 1.0。若补考仍不合格,则需要在下一个全校有开课的学期报名课程重修并补交重修费用,重修费是 80 元/学分,重修通过后绩点同样记作 60 分,即 1.0,重修不通过则需要继续补考-重修。如果是专业选修课,可以不报名重修转而通过其它课程补足需要的学分,但依然要支付相应的重修费。

  学分绩点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数*课程绩点(若你挂科了,这门课的学分绩点就是0!——直至你补考、重修通过后记作 1.0)。你的平均学分绩点(GPA)=(所有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学分绩点和)÷(所有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数),GPA 可以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查询(入口:信息查询 - 学生学业情况查询),这便是你在专业中排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测评,是每年 9 月进行一次(特殊地,大四学年的综合测评在 4 月进行)的对上一学年智育、美育、劳育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同样属于评优评先、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详细信息见综合测评

生活上的小事

在大学里,你同样会与一些角色产生联系。于常理而言,和这些人交好总没有错——至少不要把关系搞得太僵。

辅导员

  如果要和初高中体系相对比,辅导员便接替了以前班主任需要承担的工作。一般而言,辅导员负责你的:

  • 日常管理(课程、日常请销假;学院消息通知;突发事件联系等)
  • 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承担你的一些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
  • 就业指导(更作为一个在大学末期催你完成就业的角色,实际上作用不大)
  • 推优评先、奖学金认定(这些申报都需要经过辅导员审批)

和高中的班主任同时承担你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的是,辅导员并不承担你的专业课程教学,也不一定来自你所就读的专业,无法给你学业上具体化发展方向的建议。

  一般来讲,一个辅导员负责一整个年级。对于部分人比较多的年级,可能会有一个年级多个辅导员(分别负责不同专业)的情况。

班主任

  你没有看错,大学同样有班主任存在。一个专业可能会存在多个班级(当然人少的专业就只有一个班级啦),每个班级会配备一位班主任。和辅导员不同,班主任对学生没有管理的义务、在平时也不与学生接触。班主任一般为本专业出身的研究员,在科研之外顺带兼任行政上的职务。   总而言之,你可能大学几年下来从未见过你的班主任、也可能与他有过几面之缘。如果你有一些专业课程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尝试去问问他。

宿管(楼管)

  每栋学生宿舍均会配备一位楼管,宿舍楼管不属于学校系统,是外包的物业公司的员工。你可能会与他有如下接触:

  • 门禁时间外的宿舍门开关(例如:假期需要早起赶车、夜间晚归需要开门…当然这些视楼管心情而定,需要你自己与楼管沟通)
  • 宿舍的水电费催缴(每个月的水电费会公示在楼下和楼栋群内,过期未缴费会断电)
  • 跳闸送电(宿舍跳闸后,送电单需要交给辅导员签字后再交给楼管恢复送电)
  • 同物业联系(例如:宿舍进蜜蜂时,可以联系楼管让物业派人员前来处理)
  • 副业(据我所知,桂苑8号楼的楼管同时还承接送水、修装自行车、磨钥匙的业务)

课外,我该做什么?

  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单凭课本上僵化的知识、白板上数十年前的PPT,不仅无法面对社会上残酷的就业市场,甚至无法够到升学的要求。好在各位还有四年的时间能够成长,足以向自己的所行之道更精进一步。

  高中给大家的导向是明确的:考出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然而大学便不尽相同,你有可能:

  • 打竞赛、再进一步攻读研究生、走在本专业深造的科研路线
  • 面向就业市场,不断学习意向职业所需要的知识
  • 出国留学,看更广阔的世界
  • 考公考编,追求一份安稳
  • 原地躺下,以最舒服的方式度过人生
  • and so on.

这道题不再有标准答案,只靠每个人自己完成。

  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不停探索和试错,找好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标,然后再向着目标迈进。——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结果可能迥异,但沿途的风景总会在某一刻使你觉得值得。

结语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这篇手册写就于 2008 年(可能要比一些同学的年龄还要大了),但其中的一些观点越发被当今社会上正不断发生的事实所印证。这里非常建议同学们参考阅读。